查看原文
其他

退休旅游散记之六:三位华裔地陪( 汪向明)

点击关注👉 知青情缘 2024-02-02



退休旅游散记之六

三位华裔地陪

作者:汪向明





   跟团出国游,总会遇到地陪导游,这里写的是遇到的三位华裔地陪,他们有的是祖上就移民他乡,早就是地地道道的当地籍当地人,有的是近几十年来才加入外籍成为华裔的。恰巧三位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按学历分别是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却都从事着同一种行业——导游。


    我虽与他们少则几天多则十来天的接触,但也多多少少感触到他们的敬业精神,在此记录下来,留作日后的回忆。


济州导游刘德华


   2012年去韩国济州岛旅游,接团中文导游的自我介绍让我着实一惊:“我叫刘德华,与你们熟悉的影星同名同姓同年不同命,他是影星歌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济州导游。我和大家都是中国人,不过我父母祖籍山东,他们早年来到韩国,加入了韩国籍。我生在台湾,在台湾读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韩国当导游。你们的天王巨星刘德华努力拍电影唱歌,我韩国导游刘德华也努力做好自己的导游工作,这一点是一样的。”


    他的直爽与幽默,以及他对明星的看法和执业理念着实让我很欣赏,接下来的几天旅游倒是验证了他的话。去宾馆的路上他给我们讲解济州的风土人情、各种特产,讲解韩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汉文化对韩国的影响;去景点的路上他告知我们行程时间和主要景观;去观看演出时他介绍演出节目的特点及其在韩国的影响;去购物点他更是详细说明韩国的特产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还有几个细节也能说明这一点。我说想集一些韩国硬币,他马上从口袋里掏出几个送给我,我忙说谢谢,要给他纸币兑换,他说这10圆、50圆的不值钱,你手里最小的韩币面值也要1000圆,100圆和500圆的硬币你可以通过购物找零得到,这10圆、50圆的几乎已经退出流通了,你很难收集到的。见我们夫妇分别在为对方拍照,他几次在几个主要景点主动为我们拍合影,自然他也在为其他一起的游客拍合影。见我在城山日出峰的商店买了一些济州岛的风景明信片准备寄回上海,他就主动约我第二天赶在9:00出发前陪我去宾馆附近的邮局发出。不想第二天赶到邮局,邮局服务的时间(9:00-18:00)与我们外出观光的时间冲突,我也只好再找机会了。真没想到,在旅游车行进途中,他突然关照司机停车,原来马路对面有一家邮局,他给其他游客打了个招呼就叫我快跟上他。邮局很空,工作人员称分量报了一下价,没有几分钟时间就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每天早上,他与大家一见面,就会依照韩国人的礼节给大家鞠躬问好,然后带大家开始一天的活动,几天的旅游很快结束了,我仅仅是粗略了解了韩国的历史文化,走马观花地观赏了济州的美好风光,但我却深深地记住了这位敬业的济州导游刘德华。







刘德华留的联系地址


地陪刘德华和上海领队


济州岛海边


意大利和印尼地陪


   2013年先后去了法瑞意多国和印尼巴厘岛,接触了两位年龄相仿文化背景迥异(研究生和中学生)的地陪导游,他们干着同样的活,想来有点意思,就信笔涂来吧。


  先说说他们的共同之处,一是应该说他们都比较敬业,起码我作为游客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辛和他们为游客着想的一些做法,而且可以说比较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是把游客看做“衣食父母”的,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例如在佛罗伦萨游览,那位意大利籍地陪突然指着路边一幢大楼对我们说,这是但丁故居,行程表里没有安排的就没有时间参观了,我想想距我们要去的地不远就稍稍弯点道带大家来看一眼。我停下脚步赶忙拍了两张照片留念。二是导游与各种人打交道,难免都沾染上一些粗俗的话语,两位导游在讲解当地风情时不时会沾上一些“色”,见我们不以为然倒也能适时打住,这大概也是现如今一些导游很媚俗地把低级趣味作为时髦的现象吧。三是两位对他们所处国度的人群与我们中国人都有差不多的判断,即中国人的勤劳和外国人的懒散,只不过表现出的话语很不相同,后面述说他们的不同时我自会细说。


但丁故居


但丁故居

  


   再来说说他们的不同,欧洲地陪自述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国作为研究欧洲宗教史的访问学者,后来在妻子儿子的纠缠下成了滞留未归者,八九之后就加入了意大利国籍。由于专业过偏,除了语言之外别无其他技能,年岁又偏大,不得已从事了专门接待中国游客的地陪导游工作。印尼这位自述是父辈早年逃难流亡国外,随后出生于印尼的,他说他有7、8个哥哥姐姐,还夭折2个兄姐,家里人口多,他最小,没有能读上什么书,小时候在印尼学校学的英语、印尼语,加上自己家里的汉语,这几门语言的特长成了他今天做导游的基础。宗教史专业的导游在介绍欧洲随处可见的大教堂时侃侃而谈,十分专业,在我们看来几乎一样的教堂在他口里却各有不同,各个教堂的建筑风格、壁画和藏品一一介绍得头头是道,完全超出一般导游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许多,听得非常过瘾,很有些让人大长见识的味道。对欧洲人的“懒”他说得更到位:“法国人非常懂得享受生活,你看他们可以一杯咖啡或一杯茶,两人边晒太阳边聊天一聊一个下午,一到周末他们又纷纷开着房车外出旅游,不像我们中国人就只想拼命挣钱,不知道什么叫享受。”没读过什么书却能熟练掌握三门语言的印尼导游说:“印尼男人结婚后不想干活,整天或是放放风筝,或是整天坐在发呆亭里发呆打瞌睡,倒是印尼女人既打工挣钱还要操持家务;印尼的华人就不会这样,他们大多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开个小店,华人的勤劳甚至影响了当地的劳务市场,使劳动力的单日工资下跌不少,因为工资再低也有华人愿意干。”


意大利籍地陪


印尼籍地陪


印度洋中种珊瑚


德国新天鹅堡


广场合影

   

    应该不必说明研究生和中学生吧,画面背景和服饰已经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不过我倒是很为“研究生”惋惜,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访问学者身份待到本世纪初回来当个“海归”应该可以生活得更有自尊些,但他滞留不归的历史也让他的回归有了许多顾虑和障碍。同时我也很欣赏“中学生”的坦然和直爽,见面不久就向游客坦白了文化水平不高和家世艰辛的状况。但这些也仅仅是我的想法而已,每个人有每个人生活理念和生存方式,完全不应该以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我们每个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希望的生活,用自己的坦诚待人去赢得他人的尊重,就已经够了。


巴厘岛海边


阿勇河漂流




作者简历



汪向明   1949年生于上海,高中68届,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江西万年垱下公社,直至1978年春入上饶师范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先在上饶市上饶一中、杭州市求是中学任教,后调回上海,退休前任上海《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责任编辑,主持学科复习版工作。



作品荐读



插队生涯琐忆之换工经济(汪向明)

插队生涯之奇谈(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怪论(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时运命(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见闻思(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生存刚需(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适应(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奇景(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老物件(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拐点(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回家(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楔子(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一 :一个不错的旅游推介创意(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二 ::2012山东行(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三:一位让人难忘的导游( 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四:六色之地( 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五:明信片的故事( 汪向明)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旅游散记之六:三位华裔地陪( 汪向明)

点击关注👉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